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学说包括本体论、宇宙论、方法论以及政治思想。在哲学上,他特别强调“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希望统治者“无为而治”。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特别强调与世无争。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约生于周简王六年(前580),约死于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一官职掌管周朝的图籍文件、四方之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馆长。“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其都城设在洛阳。老子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居周久之”,即长期在洛阳居住、供职,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体系。后来,他西游到了地处河南灵宝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于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①但从老子自隐无名的主张和当时“述而不作”的风尚来看,老子在这里执笔著书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老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哲学见解口述给关尹,老子出关后关尹将其笔录下来。《神仙传》对此事的说法较为符合情理:尹喜“执弟子之礼”,老子“具以长生之事授喜。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②
《道德经》即《老子》,分为上下篇,一篇言“道”,一篇言“德”。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最大的特点,是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学派名称即由此而来。《老子》一书中七十四次提到“道”,表述了道生万物的观点,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③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道不可见,可见者非道;道不可名,可名者非道。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又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惟其不可见不可名也,故又名之曰无。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即道也。然曰无而实有,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老子认为道是有规律地不停地在运动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他还认为,道的规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分为“天之道”与“人之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道派生的,否定了神对万物的创造与主宰。
《老子》的另一主要内容是提出了“无为”的思想。道之何以言无为,曰:“有为者用也。而所以用夫有为者,则无为也。故无为者,有无之本也。能有为而不能无为者,盖有之矣,未有能无为而不能有为者也。”故曰“为无为”。又曰:“道长无为而无不为。”又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自夫无无为之本,而一以有为为事,于是天下多害事矣。故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以其上之有为也,事宜难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他认为,人民生活中的灾难是由于统治者的过分剥削造成的。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他认为,生产上的灾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赋税过多的结果,人民是不怕死的,因此残暴的杀戮并不能使人民屈服。④
老子对于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老子》第五十三章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非道也哉。”其意思是,贵族们宫廷很整洁,但是农田很荒芜;仓库已经空虚了,贵族们穿着文彩的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精美的佳肴,占有多余的财富,他们这些贵族是真正的强盗头子。正是由于贵族们的贪得无厌,人民生活才困苦,社会秩序才混乱。
老子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因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打过大仗之后,必有荒年。他反对商品经济,“不贵难得之货”。对于商业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剥削,以及由此引起的抢夺持抵触态度。从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反对剥削的平均主义思想。他认为“天之道”本来是“损有馀而补不足”的,但是当时的“人之道”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馀”,这是极不合理的。他认为,人应该向“天之道”学习。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反对厚生之利,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利”,他的理想在于“两不相伤”的古代社会,他的历史观是从无而有,然而他的理想是复归于朴。
老子也和古代的农民小私有者一样,幻想有“圣人”出来为自己谋福利,但在理论上、实际上都行不通,因此他的理想只能是幻想。老子反对剥削者的思想,有它进步的一面,但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文化,主张“绝圣弃智”才能够“民利百倍”,认为“圣人”治国,“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在今天看来是具有空想性和消极性的。但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老子的哲学也和孔子的哲学一样,它曾被统治者所利用,向唯心主义方面解释,也被进步的思想家所汲取,向唯物主义方面发展。
二、道家的自然哲学
(一)本体论思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提出本体论的哲学家。老子的所谓本体,指的就是“道”。何谓“道”?老子非但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反而开宗明义告诉人们:道这个东西是说不清的。在《老子》第一章中,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只能从“浑沌”的角度去把握,去意会。他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道”,而“道”则是“惟恍惟惚”的“无”。就其存在状态来说,它是“无”,而就其功能来说,它又是“有物”、“有象”的“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说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此意就是,万物都是由道一层一层地生出来的。作为万物的本原,“道”确实是存在的,正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且“道”是最广大的,因此,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
老子同时又认为:“道”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是变动不居的。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道”,天、地、人才能统一起来。这种将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观点,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子建立的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在本体论范围内,他把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推向了很高的阶段。
道还是万物生存的主宰和条件。《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从这里看,道与万物不仅是父子关系,又是同体关系,是万物生长的内在动力和原因。
道是万物的规律、必然性。在各式各样的规律中,讲的最充分的是矛盾规律和以弱胜强理论。事物的矛盾性在老子之前已有认识,老子的贡献是把这一认识推到新阶段。他提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恒也。”相反即矛盾的斗争性,相成即矛盾的统一性。相反的一面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内因,“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一再指出“物极必反”,于是提出一个很有影响的原则,为了制伏和达到一个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它走向极端,《老子》第三十六章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的特殊之处,更加强调了柔弱在矛盾中的作用,提出了“弱者道之用”的新见解。在老子看来,弱是道的最根本属性,而刚强、进取等是违背道的。在五十五章中又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表面上强大的东西,如强、刚、壮等在发展中会破坏道的稳定性,柔弱则是保持事物符合道的最好手段。
老子从唯物主义观点给世界的形成、变化寻找共同的物质总根源,他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高于过去一切唯物主义流派的地方在于,他否认了上帝的最高地位,提出了世界构成的普遍的物质性的总根源。他特别强调了物质性的道不同于任何具体的事物,它有更广泛、更概括、更具有普遍规律的意义。⑤
(二)宇宙论思想
自然哲学及宇宙论思想在老子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把自然状态作为自己崇尚的最高社会理想,维护人类生命是老子哲学的根本宗旨。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终极本体,其存在自然而然。同时,道对自己的一切产物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正因为如此,老子宇宙论中的宇宙在总体上呈现着自然而然状态。
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其重要一点就是——道自然而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此不仅把道、天、地人同列为宇宙之大物,尤其是揭示了这四者之间的依次效法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原始实在。《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四章云:“道冲,……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既然道先于天地而存在,甚至在上帝之前就存在,由此表明道是最原始的存在物,这就排除了道体境状是由其他存在物产生的可能,表明道体境状是道自身之所然,即自然。另一点,道是独立自在的实存之物。《老子》第二十五章讲:道“独立而不改。”其意思是,道独立存在,不动不变,始终如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现象皆藏隐于道之中,即便作为证悟道体者的老子本人也完全出于无我的状态之中,即主客合一、道我玄同状态。由此表明,道不是在其他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而是道在绝对独立状态中的呈现,从而是自我呈现,自然而然。
道的原始性、独立性、自在性,昭示着道之所是乃道自所是,道之所然乃道自所然。在老子关于道的各种称谓中,“朴”是其中之一。《老子》第三十七章中把道称为“无名之朴”,《老子》第二十八章中把复归于道说成是“复归于朴”。“朴”就是未经加工雕饰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木头。老子以“朴”喻道,意在说明道乃自然之物。老子眼中的道是一种形上超验的实在,永远保持着自然而然状态。
“道法自然”实际上是道效法自己本来所是的样子,也即道效法道。那么,老子为何说道效法自己,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既然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那么依此上推,似乎道也应效法什么,然而道是先于一切的,独立自在的存在物,没有其他存在物供它效法;更重要的是,道是至高无上的宇宙终极本体,它绝不可能委身效法自己的产物。因此,如果说道也要效法什么的话,那么道所效法的便只能是它自己。⑥
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物。因此自然而然是道存在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老子之道称之为自然之道。正是依据自然之道,老子提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主义理想。在他看来,人类应该像道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质在于强调人效法自然之道或道的自然状态。
三、道家的辩证哲学
(一)道家哲学的基本内涵
老子有成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形成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个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叫做“道”,又曰“大”。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内涵。
“道”本来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法则。老子认为“道”是创造世界万物的源泉,是万物之源。如果把老子的抽象出来的“道”再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那么老子讲的“道”是什么呢?“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希望在冥冥之中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道”。它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从而使他理想中的社会不因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扰而被动摇和破坏。道是世界的总根源,无所不在的道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从道产生的天地万物也是在变化着。他又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如美与丑、损与益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
老子概括了当时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总结出事物都向着它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于老子看到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这一基本规律,他说:“反者,道之动。”老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决定了他认识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⑦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看到植物幼苗虽然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相反,等到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他说:“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以此类推,他认为对待生活也应当这样。他又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说,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因为这会促进它早日结束它的生命。他还认为,最好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不会转为坚强,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的结局。他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而他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去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他还教人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水看来是柔弱的,但它可以冲决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
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个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叫做“道”,又叫做“大”。这个“道”就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学的最基本特征。
如果把老子的这个抽象出来的“道”再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那么老子讲的“道”是什么呢?《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六十章亦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也就是说,以道临天下,那么鬼、神、圣人和人则皆互不相伤,故德交合在一起,一切都顺乎自然。
老子及道家哲学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与无、美与丑、长与短、高与下、先与后、福与祸、刚与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一方面不存在,那么另一方面也不存在,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体会到对立面的转化。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在二十三章中讲:“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老子辩证思想的产生是他深刻观察自然界万物变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从而使他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
四、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老子》中“无为”一词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清,它是既表示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示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指的是一种空间,它没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本章中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象的“物”,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在老子眼里,“道”是先于天地而生,并且是高于一切的,是“周行不殆”的,是天地之母,所以老子称其为“大道”。
“无为”在老子看来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对于该做的事,老子不仅主张要做,而且要做好,要推己及人,见微知著。《老子》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要建设道德社会,道德精神的普及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实施。为此,就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到社会。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主张,老子通过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描绘了他的“治国方略”。在老子看来,社会上出现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过多运用手段干扰了原本应该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老子提出了“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
老子的“无为而治”分析起来有三层意思。其一,只管符合不符合“道”,不问具体之事,在具体事物上是“无为”的。其二,在上“无为”,在下“有为”。圣人“无为”,是同臣下“有为”相对而言的。其三,在一些事情上“无为”之做法,能够达到许多方面“有为”之目的,实质上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即是说,“大道”经常是无为的,结果却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够把握大道,万物就会自然来归。如果有人产生了贪求的欲望,必有大道镇住他保持持久稳定。根绝了欲望,人心不乱,天下将自然而然地归于安定,一派升平气象。老子告诫人们相信“道”,推崇“道”,凡事都要顺应自然,反对自作主张,违抗自然,这就是“无为”。“无为”是要求不要离开“道”而勉强人为,不要悖道而行,在“道”的原则下奋勇直前,就会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侯王”这些统治者,若能遵守“大道”,顺应人的本性而求自然的太平,万事将一帆风顺,万物将一派生机,万民将自然而然。如果物质文明发展到很强的程度,老百姓被物质利益引动私欲,“化而欲作”就会有不合天道的行为,那么统治者就要引导百姓养成淳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们不慕虚荣,那私心自然而然不能扩张膨胀,即使扩张,也会被“无名之朴”把它压下去。人们能够去掉私欲,才能明白大道,静守自然,适应环境。这里关键是一个“朴”字。人们固守“大道”,没有私欲,没有纷争,朴实无华,没有追求,天下太平,这就是老子的政治理想。⑧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统治者用于治理社会,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马、服饰等,在刘邦为帝的基础上一点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心性,进行忏悔祈祷。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士,从谏如流。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赏赐,以鼓励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轻徭薄赋,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事业的发展。文帝之子景帝即位后,依然持守黄老学说规范心身而治国。当时人心淳朴,天下丰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时,社会和国家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⑨
老子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要高度重视万事万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既顺其自然,不凭主观意愿强行做违反规律的事,建立自然和谐的社会,崇尚节俭,爱惜民财,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谦和不争,贤人受重用。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五、道家的为人处世哲学
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讲得比较多。《老子》第十六章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应当懂得天地万物的流动变化、相反相成的常理,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合乎自然常理是老子处世方面的最高准则。即是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呢?老子认为,一个人想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如果一个人要强大,他就首先要看到自己处于一个软弱的地位。
在《老子》第七章里,老子向人们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在第二十二章里,他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夸、不自恃云云,是老子强调的处世大要。
在《老子》第四十五章里,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老子处世哲学中的第二点。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理任何事情,不致过分。第三十二章告诫人们:“知止可以不殆。”第二十章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所述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叫人完全不动,其用意是不要以多取胜,少就是抓住要害,同时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恣意妄为。
人的活动也如其他东西一样,过多反而有害。人做一件事,是想完成那件事。如果做得过分,结果可能比不做更糟。《老子》第四十八章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也是说行事不要过分,并不是叫人不要做事。
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是违反顺其自然原则的。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长过程中,都有“道”在其中。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人伦关系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这就是《老子》第五十一章所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由此看来,“道”是万物的由来,“德”则是万物本性的依据,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内。“必要”是达到某个具体有限的目标;“顺乎自然”,是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朴”是老子和道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道”就是“朴”之最,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们简朴。
《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此,老子蔑视儒家道德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按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人竭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欲壑难平,当人们力求满足无穷的欲望时,所达到的适得其反。老子在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老子》第四十六章又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很明确,老子强调,在为人处世上,一定要清心寡欲。和清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要弃智。老子看到,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往往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故而《老子》第十八章说:“智慧出,有大伪。”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第2139页、21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北宋]李昉主编《太平广记》卷一《老子》,第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③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本节所引老子言论,均出自该书,不另注。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49页。
⑥赵庙祥《悟道明人》第269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页。
⑧杨丙安等主编《老学新探—老子与华夏文明》第231—23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⑨《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1420页。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