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在今洛阳市市区一带,始筑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称东都或东京。隋炀帝诏令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将作大匠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宇文恺担任具体的规划、组织工作。由于洛阳汉魏故城屡遭战乱破坏,新城址确定在其西十八里外,南直伊阙,北倚邙山,东越瀍河,西临涧水,洛水横贯城区。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地势险要,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向四方征收贡赋。唐太宗时,设为洛阳宫。唐高宗长居洛阳,改称东都。武则天以洛阳为超越长安的政治中心,在这里号令天下,改称神都。唐中宗复位后,最终返回京师长安,洛阳恢复东都称谓。五代诸朝或以洛阳为京师,或以开封为京师,设洛阳为西京。北宋沿用西京建置。北宋灭亡之时。隋、唐、北宋洛阳城惨遭破坏。金代以隋唐洛阳城内东城一带修建新城,即今日洛阳老城的前身。
一、南宽北窄的梯形都城布局
隋唐洛阳城平面大致呈南宽北窄的梯形,都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东城、含嘉仓城、曜仪城、圆璧城、玄武城(陶光园)、仓城、附属小城、西苑、上阳宫、市场等组成。
郭城即大城,隋称罗郭城。《新唐书?地理志》载:“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连苑北。自东城而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万五千五十步,其崇高丈有八尺。”外郭城北垣东起今唐寺门村西,西至苗家沟东南,东西全长约6138米。东垣南起城角村西北,北至唐寺门村西南,南北长约7312米。南垣西起古城村西北,东至城角村西北,东西全长7290米。西垣分为洛南和洛北两部分,洛河以北,郭城城垣即宫城和皇城西垣,南北长2808米,洛河以南,城垣北起洛河南岸,南至聂湾村西,南北全长2333.6米;另计今洛河河道南北宽1750米,合计西垣南北总长为6891.6米。整个隋唐洛阳城面积四十七平方公里。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的西北隅。郭城城垣隋代是短垣(矮墙),到武则天长寿二年(693)重建外郭城墙,加高了城墙。
郭城除西面无门外,东、南、北三面共有八座城门。南垣三门,自西向东为厚载门(隋曰白虎门)、定鼎门(隋曰建国门,位于今洛阳市洛龙区古城东路与洛龙路交叉口西300米处)、长夏门。东垣三门,由南向北为永通门(位于今洛龙区李楼乡贺村南约200米处)、建春门(隋曰建阳门)、上东门。北垣二门,由东向西为安喜门(隋曰喜宁门)、徽安门。郭城南垣的定鼎门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门,它北经定鼎门大街,过洛河天津桥,直达皇城南垣中门端门,和宫城南垣正门应天门,连接皇城、皇宫,构成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定鼎门为三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其间以城垣相连接。整个遗址由墩台、门道、垛楼、隔墙、飞廊、阙台、过水涵道、马道、门外道路和水渠等遗址组成。门道宽5.8米,南北进深21.04米。隔墙共有二道,分别位于三个门道之间,隔墙宽度5.6米。东西飞廊位于墩台和阙台之间,两边对称。东西垛楼或称阙楼,分别位于墩台东西两侧,平面呈长方形。马道为折角式,位于墩台外侧。西涵道位于西阙西侧,由青石砌成,呈南北走向,与城内外水渠相接。涵道穿郭城南垣,南北长3.1米,东西宽2.3米。水道底部皆平铺长方形条石,石面上发现十六个菱形榫眼,用以安装栅栏。在定鼎门考古发掘中,清理出许多骆驼蹄印痕迹,反映当时洛阳与西域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也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证据。
郭城由于洛水横贯城中,分为南北两半。在隋代,北部分布着二十八个坊和北市。南部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与北郭相对,分布着三十九个坊和南市;西部分布着四十二个坊和西市。至唐代有一百二十坊,其中洛南八十八坊,洛北三十二坊。郭城内的里坊,因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相隔,皆呈棋盘式格局。坊在隋时称“里”,平面呈方形,长宽各三百步,坊内有十字街,四面坊墙居中皆开门,按时开闭。
以洛河为界,郭城内的街道分为南北二区。洛南里坊区南北向街有十四条(现发现十二条),东西向街有八条(现发现六条);洛北里坊区南北向街有七条(现发现四条),东西向街六条(现发现四条)。郭城街道宽度分为五种。第一是定鼎门大街,最宽,约120米。“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街。(小字原注: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①第二是长夏门街、上东门和建春门街,宽约60米。第三是其他通往城门街道,如厚载门街、永通门街、长夏门街、安喜门街、徽安门街等,宽约30米。第四是坊间道路和顺城街,宽约15米。第五是坊内十字街,宽约5米~8米。连接郭城南北最主要的桥梁是天津桥,遗址在今洛阳桥西侧200米处。隋朝初建时,天津桥是一座浮桥,用木船相接。唐改浮桥为石柱桥,桥的跨度均为15米,桥墩全长20余米,均呈龟背形,石柱迎水面砌成尖角,可减弱水流对桥柱的冲击,利于泄洪。从隋唐到五代再到宋代,天津桥屡被水毁,屡毁屡建。随着洛阳城的毁弃,天津桥逐渐成了断桥残础,湮没在河床之下。
唐代洛阳城区建筑布局
二、整齐严谨的皇城
皇城居宫城正南,北与宫城相接,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皇城内有南北向五街、东西向四街,将皇城格化为不同的衙署区,分布着各种官署,主要有五省、三台、五监、九寺、十二卫、十六府等中央官署及驻军,另设有太庙、仓储和接宿四方来宾的四方馆舍。皇城有九座门:南垣三门,由西向东为右掖门、端门、左掖门;东垣二门,北为宣仁门,南为承福门;西垣三门,南为丽景门,北为宣辉门(隋称西太阳门、唐称西明门),中为开化门;北垣一门,为应福门。
宫城和皇城之东,其北有含嘉仓城,其南有东城。由于皇城面积狭小,无法设置更多的政府衙署,因而一些重要机构如尚书省、军器监、少府监、大理寺等均建在东城。东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有三座城门,分别为南垣偏西的承福门、东垣偏南的宣仁门、北垣偏西的含嘉门。
含嘉仓城位于今老城区北关一带,是国家大型粮仓。仓城西偏南与曜仪城、西偏北与圆璧城、正南与东城相接,东隔泄城渠与洛北里坊区相望。隋炀帝建造东都洛阳城的目的之一,就是征收和积储大量粟帛,因此,除了含嘉仓城以外,还设子罗仓(在皇城右掖门内西侧)、常平仓(含嘉仓城西墙外)、回洛仓(今瀍河东岸的小李村、马坡村的西南),以及洛阳以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境内的洛口仓等。
含嘉仓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两墙分别利用郭城北墙一段及东城北墙,宽615米;西墙北起岳家村东北角,南至洛阳旧城西北角,南北长725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城四周夯土墙宽16.5米,现存厚度2米以上,有城门四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璧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仓城的东南角是漕运码头,向东与瀍河、洛河相通,漕渠宽80米,深12米。仓城内分生活管理区与仓窖区。生活管理区位于西北部,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南面与东面有隔墙与仓窖区分开。仓库区仓城内密布着约四百座仓窖,有十字街分别与东、西、南三门相通,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行距一般为6米~8米,部分行距仅约3米,个别行距宽约15米。窖与窖的间距一般为3米~5米,个别也有不足2米的。唐天宝八年(749),全国各大型官仓的储粮数为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含嘉仓纳粮五百八十三万三千四百石,几近全国储粮之半。仓窖中出土的铭砖上,记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以及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和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从铭砖的文字内容来看,含嘉仓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反映了隋唐统治者对含嘉仓的重视。
三、多城拱卫的宫城
宫城位于郭城西北隅,套居皇城之北,《新唐书·地理志》载:“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九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卫,曰紫微城,武后号太初宫,宫殿均在宫城内。”宫城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垣各长1270米,北垣长约1400米,南垣中段向南突出呈“凸”形,长约1710米。
宫城由多重小城拱卫。北面有隔城三重,由南往北依次为玄武城(陶光园)、曜仪城、圆璧城。东有两重隔城,一为东宫,一为左右藏。西有两重隔城,一为皇子、公主居住的隔城,一为通往上阳宫的夹城。宫城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筑有应天门、永泰门、乾阳门、乾阳殿、大业门、大业殿、玄武门、曜仪门、龙光门等重要门殿建筑。宫城内隋代主要宫殿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修文殿、元清殿、观象殿、含凉殿等,唐代主要宫殿有乾元殿、紫宸殿、武城殿、集贤殿、仙居殿、同明殿、总昌殿、仪凤殿等。这些宫殿宏大巍峨,富丽堂皇。
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横跨今洛阳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旧址,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的正南依次是皇城正门端门、天津桥、郭城正门定鼎门,正北是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等,构成隋唐洛阳城的南北轴线。应天门为一门三道过梁式建筑结构,是一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外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连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它对后代都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北宋汴京宫城的宣德楼,元大都的崇天门,以及明清北京城午门,无不是由这种形式演变来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城城门建制也有深远影响。
明堂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殿,南距应天门二百步(约合300米),位于宫城轴线上,且正处于宫城的中心位置。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广三百尺。凡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②明堂是举行朝会的地方,原为乾元殿,武则天时改建为明堂,唐玄宗时拆改明堂,依旧为乾元殿。
明堂的北面有天堂,用以贮佛像,位于今洛阳市唐宫东路与定鼎北路交叉口东南角。天堂被人烧毁过,就地建佛光寺。
四、美丽的皇家园林
西苑是隋唐洛阳的皇家禁苑,隋称会通苑,又名上林苑,唐初改称芳华苑,武后时又改神都苑,因其位于东都宫城之西,故史籍习称为西苑。隋时西苑规模宏大,极为豪华富丽,《隋书·食货志》载:“苑囿连接,北到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西苑内有龙鳞渠,两旁修造十六院,各居住一位妃子。西苑中还修造了人工山、人工湖,豢养着奇禽异兽,培植着奇花异草。隋西苑毁于战争,唐代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新建了许多离宫。唐代改建后的西苑,范围大大缩小。《旧唐书·地理志》载:“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
九洲池(今洛阳玻璃厂厂区内)位于宫城西隔城,北距玄武城南垣约254米,东距西隔城东垣约52米,西距西隔城西垣约44米。“在仁智殿之南,归义门之西。其地曲屈,象东海之九州,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鸟鱼翔泳,花卉罗植。”九洲池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已探明池内有六座椭圆形小岛屿。九洲池北面有两个进水口,由玄武城内东西向水渠向南分流,洞穿玄武城南墙,分别在九洲池东北隅和西北隅注入九洲池。九洲池南面有三个出水口,其中二个位于九洲池南面岸边两个大型宫殿廊建筑之间,一个位于九洲池的东南隅。九洲池内岛屿上有三座亭台,一个位于九洲池东部的岛上;一个位于九洲池东南部的岛上,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一个位于九洲池西南隅的岛上,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九洲池四周岸畔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多处宫殿与廊房建筑,与九洲池水系相映成趣,统一和谐。又有明暗水道纵横交错,与九洲池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唐代的九洲池是一处池边有廊,水中有亭台楼宇,飞廊相连,绿水倒映的人间仙境。
上阳宫是唐代洛阳宫城中最有名的宫苑之一。《旧唐书·地理志》载:“上阳宫,在宫城之西南隅。南临洛水,西拒穀水,东即宫城,北达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上阳之西,隔穀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穀,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661—663)后置。”其内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并有夹城通往宫城。上阳宫位于今洛阳市支建街附近,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不仅是皇家游赏休憩的胜地,也是高宗和武则天处理政务和宴飨群臣的重要场所。上阳宫中有一水池呈东西向,平面呈长条形,南北两岸随地势屈曲,西高东低。水池南岸东西有廊房,南岸偏东廊房位于水池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岸偏西廓房位于水池南岸偏西,东与偏东廊房相连,西部则略为曲折。水池北岸廊房位于水池北岸偏西。水池西部南北两岸交汇处,恰当水池进水口附近,建有水榭,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可将两岸廊房连接起来,便于游园观光。石子路分布在水池南岸,共有二条。一条水池南岸东部蜿蜒向西,位于水池南岸二层台上。另一条铺筑于水池南岸台地上,东西走向,路面用较大的卵石铺成,沿水池岸曲折向西,于假山中穿行而过,最后达到水榭附近。假山主要以青石块堆砌而成,共有六处,散布在水池南岸各处。上阳宫建筑以华丽著称,唐人诗赋多有咏及。唐人王建《上阳宫》诗曰:“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③上阳宫园林布局严谨,构思精巧,廊房水榭,错落有致,山石池水,自然成趣,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造园艺术。
五、繁华的商业市场
隋唐洛阳城内有三个大市场,分别临近漕渠、通济渠、和运渠,交通便利,商业十分发达。
北市在隋代叫通远市,位于洛北里坊区内,今洛阳市林业学校一带,占一坊之地。隋末唐初为临德坊,显庆年间(656—661)改为北市,晚唐时期废市。其东临安喜门街,南与景街坊、北与敦厚坊相邻。在市东南的时邕坊、东北的殖业坊、西面的清化坊,都有旅馆,殖业坊西门并有酒家。这种在“市”周围的“里”分设店铺经商的设施,是沿袭北魏洛阳城的体制。
西市在隋代叫大同市,位于洛南里坊区西南隅,今洛阳市洛龙区曹屯村和董庄村之间,占一坊之地。初称固本坊,隋末唐初置西市,开元十三年(725)罢市。市东临厚载门街,南即郭城南垣,北与广利坊相邻。
南市在隋代叫丰都市,位于南郭中心,长夏门街东侧第一街,今洛阳市洛龙区曙光村和茹凹村之间。南临建春门街,与嘉善坊相邻,北临洛河,与慈惠坊相邻,且人工河道从南市通过,交通非常便利。南市平面呈方形,东西长和南北宽皆为510米左右。市场内的路网布局是以“十”字街为主干道路,隋唐至宋金一直沿用。在南市南北向街南门部分东西两侧,发掘清理出临街店铺遗迹,并在该段路面上清理出大量的骰子、围棋子等,可能为出售娱乐用品的店铺。三市中南市规模最大,隋代“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馀肆,四壁有四百馀店,货贿山积。唐贞观九年促半坊”。④
另外,建春门街北侧清理出临街的店铺建筑遗迹,多层烧灶遗迹,层层叠压,可能为一处饭店。隋唐时期里坊制度非常严格,严禁临街开店。晚唐时期,虽然侵街现象屡有发生,但坊制基本上没有被严重破坏。因此,这种临街开店铺成为普遍现象应发生在唐末五代至宋时期。
六、烧窑作坊
隋唐洛阳城的烧窑,已发现宫城内一处,皇城内二处,外郭城内东部三处,外郭城外一处,当属于官营性质。以外郭城内东北部、含嘉仓城外东部、瀍河两岸为中心,在东西长达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范围内,密布了数量众多的烧瓦窑群,是为营建洛阳城提供建筑材料的主要作坊。在宫城、皇城、东城内还分布一些窑址,规模小,数量少,应为修补时所建的。这些烧窑分工明确,多集中烧制某一种制品,窑床容积大,窑体跨度大,产量高,节省人力,便于管理,反映了隋唐时期烧窑较前代更加科学、高效,技术水平日臻成熟。
①[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条,第1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北宋]王溥《唐会要》卷十一《明堂制度》,第318—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百,第7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第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河洛文化论衡》徐金星郭绍林扈耕田等著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