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晚下榻在兴宁神光山附近,就让第二天的探寻充满了神秘色彩。在这里,我们与专程从郑州赶过来和我们一起相约重走客家路的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建辉汇合。
13日一大早,在兴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晓明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兴宁文化馆,了解兴宁客家文化中的传统非遗项目的发展和创新传承。只听馆内“杯花”脆响、歌舞悠扬。兴宁杯花舞始创于明代,被称为用杯子敲出来的舞蹈,舞蹈动作均由客家地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劳作动作演变而成。同时,又有祈福的含义。双手主要动作有“摇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等;舞步有“云步”“磨步”“横步”“跪步”“下大腰”“下板腰”等动作。兴宁文化馆副馆长邓凌莉介绍,杯花舞现已成为兴宁百姓普遍娱乐享受的文艺项目,并成为广场舞中不可缺少的展示曲目。漫步兴宁各大广场,处处可听见杯花声声。
在兴宁文化馆,年轻的木版画创作者兴宁市版画家协会秘书长邓威向我们展示如何创作木版画。木版画起源于我国隋唐之际,兴宁木版画版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20世纪20年代,兴宁籍学生陈卓坤、陈铁耕等5人,在杭州艺院成立了一八艺社木刻部。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兴宁就有5人参加。勾、勒、点、染、擦……在邓威的操作下,“非遗之花”在“刻绘”中绽放。
时光更迭,岁月静好,传统非遗文化在兴宁这片土地上闪耀着客家人从中原到粤东的开拓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均海聂丽周天杰牛林林徐淑丽文/图/视频)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