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也就是说,明朝十六帝中,仅有五大明君,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对这个奇葩辈出的王朝而言,实属不易了。
但是,我经过细细考察和思考。对此结论仅有40%的认可度——这五为君主中只有两位可以称得上“一代明君”,明仁宗和明孝宗。
记得第一次看到“一代明君”是与汉文帝搭配的。刘恒,一个被边缘化的皇子,“诸吕乱政”后的幸存者。群臣因其“治国有方、仁慈孝顺、外戚单薄”而拥立其继位。
汉文帝登基之初,庙堂之上,权臣专政、匈奴扰边、诸侯虎视眈眈;市井之间,民生凋敝、经济萎靡、百姓叫苦不迭。可以说,汉文帝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千疮百孔的王朝。对此,政治上,汉文帝采纳贾谊的《过秦论》,吸取前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治国、以德化民”;并采取贾谊《治安策》中“列侯之国”的方法,将“诛吕”的功臣大肆封赏后遣返回封地。经济上,他将高祖时的“十税一”削减为“十五税一”,并且多次全免田赋;在位二十三年,未曾添置新的宫室。文化上,派遣博士学习修复典籍,其中,“伏生授经”最有名。军事上,对匈奴防御和亲双管齐下,为“休养生息”争取时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缇萦救父”之事,汉文帝下旨“废除肉刑”。
文帝之后,景帝刘启基本继承父亲的政策,平定“七国之乱”。父子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教昌盛、人们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可谓“守业有成”。
回到明朝,先说宣宗。明宣宗朱瞻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爷爷永乐帝的喜爱,被大才子谢缙赞为“好圣孙”;另外,他12岁留守北京处理政务,16岁随军北征沙漠,参与忽兰忽失温大战;还有,他28岁时,御驾亲征平定“汉王叛乱”,被戏称为“六边形战士”。但我觉得,明宣宗被严重高估了:首先,御驾亲征的同一年,他设立“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此举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隐患,酿成了险些亡国灭种的“土木堡之变”。再者,据清代聊斋先生的笔记小说《聊斋志异·促织》记载,明宣宗好斗蟋蟀,下面的官员为讨好皇帝,肆意收缴上等蟋蟀。因此,主人公成名受尽摧残,几乎家破人亡。这个故事揭示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批判了官贪吏虐的黑暗现状。由是明宣宗“促织天子”的名号妇孺皆知,如何称得上一代明君?
再讲成祖。永乐帝虽有郑和六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丰功伟绩,但是他靖难出身,惨无人道地迫害懿文太子的后裔;因方孝孺不愿起草即位诏书,而诛灭其十族;再是“缙犹在耶”的嘲笑与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真是云泥之别;然后他五征漠北,虽驱逐了蒙元残余势力,封狼居胥,但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远迈汉唐”,吹捧罢了。
最后,谈一下太祖。虽然开局一个碗,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我之前听过一段《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另外,老朱秉承“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原则,“洪武四大案”,杀尽功臣良将,朝堂上空空如也,谈何“洪武之治”“治隆唐宋”?
在我看来,明朝依然有五位贤者,分别是明兴宗、明仁宗、襄宪王、明宪宗和明孝宗,可以简记为“兴仁宪孝”。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