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微信视频号“万物皆可课”活动重磅开启,为助力全民知识素养提升,特邀各界优质稀缺的内容达人、顶流名师展开知识类直播活动,每周一「八点一刻」,准时为大众奉上有价值的深度内容分享!
19日晚,原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语文名师申怡,作为首批特邀嘉宾展开直播。首次提出“借语文老师备课思维,助孩子高效规划语文学习”的新概念,从家长的视角深刻剖析语文的高效学习法,当晚直播间人数达到30万,家长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参与了本次深度分享。
“初三了,孩子阅读题爱丢分怎么办?”
“作文题写不好怎么办?”
“语文成绩怎么能提升呢?”
……
身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念头,但语文是一个系统学科,单纯追求成绩无异于舍本逐末。面对家长提出的种种问题,申怡老师道出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语文教育真相:当家长都摸不清楚路的时候,不可能教会孩子。
“高效学习一定是有路径的,但家长不能什么都不了解就去指导孩子”,申怡老师说,“家长要做的是认真了解语文这一学科,跟着老师备课的思路找对方向,陪着孩子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正确的方式加日积月累的训练,这,就是高效语文学习法。”
(申怡,原北京语文学科带头人,曾是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语文名师,现为申怡读书创始人)
一、对语文缺乏正确认知,是家长焦虑的本源
现代语文教育中,为什么家长显得比孩子更焦虑?
很多家长把焦虑的根源简单归结为孩子成绩不好,其实不然,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
不知道怎样规划孩子的语文学习,因此更容易急于求成,在孩子成绩有些许下滑时难以控制地产生焦躁,这种焦躁传递给孩子,会导致他们错将语文学习重点放在成绩上,最终形成一个错误的循环。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从焦虑中走出来呢?
申怡老师说,家长必须沉淀下来,从更高的层次去了解语文学习的全貌,看到方向、看到路的尽头,就会知道在起始阶段应当怎样去要求孩子,这条路才会越来越清晰和明朗。
而了解语文学科最高效快捷的途径,就是从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中汲取养分。
二、从专业教师的备课思路看语文学习路径
语文是什么?
把语文拆解开来就是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汉语怎么用,文学是怎么书面表达。
为了更加具象地解答这一问题,申怡老师拆解了教师备课的整体思路,重点在于以一篇课文为引线,通过合理安排把学生的眼界打开,内容绝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方寸之地。
比如某一单元的课文可能只有1-3篇,但老师会准备几十页的备课资料,先钻研,再拓展,最后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以陆龟蒙的唱和酬答诗《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为例,语文老师在备课时,会先从诗本身出发,精心研磨诗的主题及内容,带着学生读诗人、读标题、读诗句、读注释、读选项、读题干,此为六读,这一阶段只考察读,不考察写,要点是抓重点,对原文,重辨析。
(直播截图)
此时,孩子依然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做唱和酬答诗,此类诗有什么表达方式、情感特点。“备课时老师会提前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申怡老师说,“因此接下来会进行集中类别的拓展,就是我们常说的群文阅读。”
对家长来说,读一首诗没通,就带着孩子读更多同类别的诗,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突然通了。
群文阅读可以是同一种类别、同一个作者或同一种体裁的作品。就像申怡老师在课程中讲到李白的怀古诗时,会拓展到杜甫、王维等诗人的怀古诗,让孩子掌握整个类别的表达方式、情感特点,并尝试落实到写作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密不可分。
阅读学习中吸收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比如申怡老师讲《西游记》时,就会采用“备课思路”,首带孩子精读名著内容,领会书中精华,然后旁征博引、古事今解,唤醒孩子的自主思考意识。曾经有一个学生听完申怡老师讲《西游记》后,对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用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创作《北游记》,甚至已经将地图、地名等都构思好了。
阅读种下的种子这一刻开始生根发芽。
从钻研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开始,向更深、更远处拓展,进入读写阶段时,孩子可以由学习变为主动创作,这才是家长应该借鉴的语文学习规划思路。
三、纠结语文成绩之前,先考虑孩子有没有真正入门
成绩并非衡量语文能力的标尺,在纠结孩子的成绩之前,先要考虑孩子有没有真正入门。
曾经有个孩子的家长在考试前夕急匆匆找到申怡老师,说,”孩子就要考试了,希望申怡老师指导一下。”老师没有直接讲题,而是让孩子自己拿起试卷讲一讲题目,但孩子几乎全程都在念答案,当老师问到,“那你自己怎么理解这个题目,又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呢?”
孩子摇了摇头。
这件事情让申怡老师更加确信“没有入门,怎样的学习规划都是徒劳”,那么怎样才算入了语文的大门呢?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