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织物染色技艺,起源尚未定论,一说是秦汉,一说是魏晋南北朝,虽然无可定论但其鼎盛于唐。
一块白布、一卷白线、少许染料,通过手工传统技术便能扎染出富于变化且充满韵味的美。唐代作为中国服饰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人们格外喜欢繁复的面料图案,扎染布艺因品种繁多、花型丰富,技艺精湛而备受欢迎和追捧。到了宋代,扎染已经在民间盛行。但是,因其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耗费大量人工,在宋仁宗时期被诏令禁止,而后便逐渐淡出。元明清时期,扎染技艺再次被人们追捧喜爱。技术上技法和染色色调的扩展使其变得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现如今我国扎染工序延续比较完善的是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以及四川自贡扎染,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其中的主要步骤包括:定形、描稿、浸色、晾干、水洗、固色、脱结、碾布等。常以棉,棉麻混纺的白布为原料,按照预设的图样,通过针线手工缝制对织物进行扎、缝、捆、缀。
扎:即在织物上按一定距离扎紧。缝:就是沿着图样,用针线缝好抽紧。捆:即织物扎成一叠收紧打结。缀:是一种连缝的技术。
扎结,即在布料选好后,按预设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撮皱、折叠、翻卷、挤揪使其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缝合缠扎,将其扎紧缝严。
染色,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扎结完成后便可染色,选好需要的染料。由于扎染亦称草木染,故染料为植物染料。常见的有红花、紫草、蓝靛、板蓝根等,以红、紫、蓝单色为主。
浸色可经过冷染、热染两种方法定色。冷染为传统方法,多使用植物染料蓝靛,需要反复浸染多次,每浸一次色深一层。热染为现代染料法,多使用科学合成的化学染料,通过加温只需染一次,且色彩更丰富。
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更增添了其艺术意味。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脱结、熨平整。
染法分多种技巧,夹染法,捆扎法,针缝法,因方法不同扎染出的效果图案皆不同。夹染法用筷子夹染的,中间被夹的地方不受到染料的浸泡针缝法产生花纹。捆扎法不能扎得太死,如果扎起来一点缝隙都不留的结果可能还没有过渡效果,加一点石头硬币什么的一起捆,效果也许会更意外惊喜。针缝法可以做成具象图案,针缝图案不能一根线从头到尾不换线的,在尖锐的转角处要打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
扎染艺术作为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着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着不同时代气息。
责任编辑:莉莉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