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习字须先习大字,而后再学小楷,这话也不无道理,由于小楷字形较小,要表达用笔和结构的美感,确实比较难。不会写小楷的人,总以为写字的动作只要比写大楷的动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小楷字形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态而言,并不等于就是大楷的缩小化,小楷其实是有属于自己的书写规律的。
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
这里的“清”,是指线条必须洁净而不混浊;这里的“腴”,是指线条虽然纤细,但更要在纤细中显现出丰腴来。
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
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
小楷字形结构经常采用横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体上取得了“扁势”,造成一种“横放竖收”的宽绰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势后,凡横向之间的点画,就会显现出一种左舒右展的态势,就容易使字形产生一种虽小而见开阔,内紧而见外拓,既萧散疏朗而又见游刃有馀的感觉,达到了宽绰的效果。
小楷字形结构不宜过于平正,欲使在结体上有些许微妙的变化。如果能使结体上介于平正与不平正两可之间,那么整个小楷作品就会显得更加自然皎丽和饶有意趣。
小楷发笔法
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
藏锋的发笔
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书写小楷时,虽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区别,由于小楷点画细小,故逆入的动作,极轻极细,有时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而已,绝不可作圆头如蒸饼之状,又要富有变化,以不露痕迹为上。
另一方面,逆入即转锋行笔,笔机不可停滞,以笔能摄墨,墨无旁渗为上。小楷的发笔,点画要清莹洁净,去其渣滓后,方可向浑厚一路写去。
方笔的发笔
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
所谓方笔即发笔时有棱角,是书写楷书的主要方法,方笔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雄强、劲迈、爽利、沉峭的美感。
方笔的起笔,可用逆势切入法,亦称点法起笔。逆势切入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急需调锋,使其笔锋由偏转中这是书写小楷发笔最关键的地方。调锋时,可用腕法微微带动笔锋作一至两个提按和衄挫相复合的螺旋形的调锋动作,迅速将笔锋揉入画中。
要练习这种调锋动作,当先从大楷入手,开始时动作是很被动和着意的,但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熟练起来,点后即能迅速将锋提起,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这样的动作。
逆势作点的起笔方式,要比逆入平出的方法更为便捷。
露锋的发笔
所谓露锋,顾名思义,即发笔时锋芒外露,这种发笔在小楷中运用得最多,其法兼有侧锋,蘸墨舐笔时,使笔锋微向上翘,握管执笔时,使管微向右后倾斜,手腕挺起,随后尖锋入纸,顺势落笔,由于发笔时尖锋侧入,锋芒外曜,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精神抖擞、清劲秀拔的艺术感受,又由于其发笔时顺势落笔,可使点画间的笔势更加流畅。
小楷收笔法
收笔亦是小楷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笔不但意味着一画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下一笔的开始,收束得好,不但能使点画形态完满,同时也能使整个字气完神足,在书写实践中,人们往往留意发笔,忽视收笔,只知起笔藏锋之不易,而不知收笔出锋更难。,故明倪苏门《书法论》谓:“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出也、收也、转也、放也。”收笔时亦用藏锋,在书法术语中双称为护尾。
收笔无论藏露,都贵于收,凡藏锋之收笔于纸面上作收势,在书法术语中称“圆蹲直抢”,凡出锋之收笔于空中作收势,在书法术语中称“出锋空抢”。收笔的动作要快,所谓“缓去疾回”。收笔的方向当与下一笔起笔的方向遥相呼应,则自然气脉贯注,笔断而意连。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收笔大法。写横画要收,写竖画要缩,或空抢,或实回,都是取一个逆字,其实收和缩,可以产生三种效果:
一是能使点画在笔形上保持完满圆足,或收笔处隐隐有聚墨痕,或缩和处墨精暗坠,都给人以一种浑厚而饱满的立体感,显得精气结撰,墨光浮溢,点画周至,起讫分明。
二是能产生笔力,结尾处用收缩和发笔时用逆势一样,都是一种反作用的力。
三能产生笔势,收与缩的主要目的在于产生笔势,楷书书写笔断意连,势从内出,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
收笔要留得笔住
书写小楷,在收笔处要留得笔住,不使其率然飘忽浮滑,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划如垂露、悬针、长撇、捺脚等,出锋时不可作虚尖飘忽之状。
小楷转换法
转换法主要表现在点画交际、转折、连络、相接处,是纽络点画,组成结构的关键之处,转换得好,不但点画交待得清楚,同时可使字形结构惬当熨贴,给人以一种精严浑成,体势茂密的艺术感受。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转换中的几个具体方法。
小楷体势虽端庄方正,但用笔却有方圆之分,方圆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
一是表现在点画起止处,凡钩趯 、撇捺处出现棱角或露锋者,统谓之方,凡藏锋敛锷,灭迹隐端者,统谓之圆。
二是表现在转折上,凡转角时出现棱角,如划金剖玉,干净明利者谓之方。而转角时圆转丰美、似纯钢之柔,婉融遒润者谓之圆。方笔雄强,有阳刚之美,圆笔秀媚,具阴柔之美。历代小楷,在用笔上极尽方圆变化之能事。如钟繇的小楷,体裁稍扁,微杂隶意,而用笔却方圆并用。
古人作小楷,从不排除偏锋,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妍,用笔极圆极活,四面八方,笔意俱到,特别是以方笔为主的小楷,岂能拘拘守定中锋为一定成法。
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折可用提翻或提顿的方法,以横折为例,运笔右行,至折角时,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锋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纸面上侧势一翻,使锋面由阴面翻到阳面,翻笔时锋尖于纸上作一暗圈,动作极其爽利快捷轻灵,翻笔实际上就是使横归竖二笔吻合到自然,以不露痕迹为上,提翻后向右下作一斜横落点,点后再迅速朝里挫动一下,调锋后引笔下行,或用提顿,动笔右行,将锋轻提,然后朝右下轻顿,调锋再引笔下行。
写小楷用笔要交待清楚 。书写小楷,结体虽微,但用笔要交待清楚,其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组成小楷结构的点画,用笔要清整,稍留渣滓不得,如用笔秽浊、臃肿、板滞、凝重,就势必会破坏结构的形体美,
二是在书写小楷时,宜笔笔断而后起,使其点画在转折、交换、连络、衔接之处要吻合得自然,交待得清楚,使其笔意,既能脱得开,分得清,又能粘得住、合得浑。
正如倪苏门《书法论》中所说的:“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要笔笔合得浑。”要做到能清能浑,其法有二:
一是在点画交际衔接处有意识地露出一个三角形的空隙,使其二笔若即若离,似粘似脱。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我们并不要求在每一交际衔接处都要机械地这样做,看古人遗墨亦常常可以发现有二笔完全吻合的,形虽合而意欲分,这样反见自然之趣。
二是在转的过程中,要识得提笔二字,这种得笔有时是很明显的,但有时又有不很明显的,只是用暗提的办法,提而能换,自然笔笔清,笔笔浑。
尖接法在小楷中的运用
凡小楷点画上下交际,左右相接之处,也是茂密拥挤之处,此处用笔宜虚,可用尖接法,即发笔时尖锋侧入,尖接则实中见虚,密中见疏,无窒塞拥挤之患。
总之,转换法是用笔中点画交际的关键之处,笔势的衔接,血脉的纽络,笔意的精到,结体的茂密往往在这种细微的地方表现出来。故点画周至,起讫分明,承接映带,一气贯注,实是书写小楷的重要笔法。要练就些功夫,就当平日于窗下,一一运熟,迨纯熟之极,就会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书写小楷时,心手相应,惟有神气飞舞而己,若初学便率意信笔,点画不分,举止匆遽,就势必会破坏书法艺术的形式美。
暂无相关评论!